首页 >> 收费系统

国产医疗机器人兴起的背后是什么在推动钢板

发布时间:2022-07-28 11:46:23 来源:科讯机械网

医疗机器人是各国竞相投入和角逐的重要科技制高点。相较于欧美等医疗机器人发达国家——拥有优秀的研发团队、原创性核心技术,并占据全球市场的主要份额。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刚刚起步,尚处于研发或临床试验阶段,还未实现产品规模化。

据预测,2020年全球医疗机器人规模有望达到114亿美元。眼下,欧美企业正全力抢滩中国市场,国产医疗机器人也正奋起直追,试图弯道超车。

▲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份额分布图

▲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2013-2022预测

国产机器人兴起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分类,医用机器人可以分为四大类(如图)。

▲医疗机器人分类、功能、出现顺序和国内应用

手术机器人:技术门槛高,国内以天智航、柏惠维康等为主要代表。

以手术机器人中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为例:

英国的neuromate、法国的rosa和以色列的renaissance是率先拿到 fda 认证的神经外科医疗机器人,neuromate产品主要市场对准欧洲,而rosa已于2013年进入中国市场,但当前售价较高,装机量较少,市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国内厂商则主要有华志微创、柏惠维康、华科精准等。

▲国内外主要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概况

康复机器人:企业数量最多,特别是康复系统领域,产业集中度较低。

胶囊机器人:是我国医疗机器人最具特色的领域,金山科技、安瀚科技的胃镜机器人成为全球医疗消化内镜发展的里程碑产品。

健康服务机器人:源于智能产品领域的创新发展,近年来涌现出挚康、礼宾等品牌。

康夫子、万物语联的医疗问诊机器人、钛米的医院物流机器人、迈纳士的采血机器人等各类面向医疗服务的机器人层出不穷,产品多元化趋势明显。

国产医疗机器人兴起的背后,是什么在推动?

市场驱动:巨大的医疗供需缺口

老龄化带来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医疗机器人能够更精准地诊断患者症状,降低人工操作失误,减少患者手术痛苦,加快患者痊愈速度,提高医疗效率,有助于缓解乃至解决国内医疗服务供需的不平衡。

国民收入增长推动对高端医疗的需求:各个应用领域医疗机器人的临床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医疗资源地区分配不均及医疗差异化的现实问题。远程医疗机器人的发展更能为分级诊疗的发展提供助力。

▲2008-2017年中国部分地区医院医疗机器人引进明细(单位:台)

政策扶持:工业4.0战略的重点

医疗机器人作为高科技、高性能的医疗器械,支持其研发生产也一直是各大政策文件关注的重点。

▲2015-2017年,中国医疗机器人行业发展支持政策

行业现状分析

医疗机器人具有显著的高技术、高门槛、高附加值的特征,国内医疗机器人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离不开技术的可及和资本的涌入。

近三年产业集中爆发

据不完全统计,2014-2017年间,国内已集中出现至少100家医疗机器人创业公司;另有不少上市公司近年来拓展了医疗机器人业务,如博实股份、金明精机、科远股份、复星医药、迪马股份、美的集团等;甚至还有部分工业机器人公司(优爱智能)或医疗器械公司(派尔特),也延伸了医疗机器人方面业务。

产品类型分布

根据63家市场主流医疗机器人企业样本分析(截止2017年12月底),我国医疗机器人产品类型分布如图。其中康复机器人占比最多,达41%。

▲我国医疗机器人产品类型占比情况

投资热度加剧

过去国产医疗机器人的研发主要得益于国家科技项目的支持,近几年开始有了资本的介入,并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之一。

▲部分医疗机器人公司/项目投融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现有医疗注册认证的体系下,医疗机器人产业周期漫长,资金投入巨大,对于企业而言,风险较高。

产学研联系紧密

由于较高的技术门槛,医疗机器人领域具有非常明显的产学研特征,领域内龙头企业多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发展而来。

以技术驱动的手术机器人和外骨骼机器人为例:

天智航是由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其提供技术支撑;

华科精准起源于清华大学与数家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历时10余年的合作研发项目;

罗伯医疗、旗瀚科技、思哲睿、哈工大机器人、迈康信等均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孵化。

而在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健康服务机器人等领域,这一趋势则并不明显。

未来技术趋势

医疗机器人汇集全球顶尖科技成果,未来在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纳米靶向机器人等领域可能迎来新一轮增长趋势。

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相对多孔腔镜机器人,具有创口更小、费用更低的特点,其问世将彻底打破达芬奇机器人(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市场垄断。当前,我国上海交通大学在单孔机器人开发上领先全球。

纳米靶向机器人:目前医用微型机器人以胶囊机器人为代表,主要运用于胃镜检查等领域,使用领域相对局限。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成熟,纳米靶向机器人通过磁场控制和血管注入,能够在人体内自由移动,将药物靶向输送至人体病灶区域。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天津大学在纳米靶向机器人领域已有重要研究成果问世。

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医疗机器人从实验室到商业化,一般要经历创新研究的概念评估、初步研究结论的实验或者实验样机、临床研究和上市许可、生产、上市和市场培育5个阶段,这一过程往往会耗费超过十年时间。比如达芬奇机器人,从实验室到做成产品、进行产业化,用了14年。

我国医疗机器人尚处于研发或临床试验的起步阶段,要赶英超美,还需克服多重挑战。

核心技术薄弱:中国医疗机器人研发的时间较短,产品集中于中低端市场,与国外技术差距较大,核心部件被国外品牌垄断。现阶段各医院使用的机器人多以服务为主,真正能够上手术台的机器人仍是少部分。此外,还要避免“低端产能”重复、过剩。

缺乏复合型人才:医疗机器人的研发设计需要医生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虽然近两年,国内已有高校(如天津大学)开设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但短期内尚不能满足人才需求。

产品认证严格:医疗机器人面临非常严格的医疗产品准入机制,而且在国际、国内以及国内各地区间均有不同的本地化安全认证体系,这就提高了医疗机器人产业化的门槛。如一款手术介入治疗机器人,已获得美国fda和欧洲ce认证,但进入中国仍要重新做cfda认证。一款康复机器人产品,在北京和江苏地区设厂需要分别取得两地医疗设备认证。

临床费用较高:医疗机器人前期研发成本分摊到患者身上,就导致整体价格昂贵。如在上海做一个胆囊切除手术,普通手术费用8000,而机器人手术费用就要3.8万。将医疗机器人纳入医保,上海市已经展开探索——3760元的“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纳入医保后患者只需自付1000元左右。除此之外,大部分医疗机器人服务项目都未纳入医保。

总之,中国的医疗机器人市场,从需求方看,行业需求空间大;从供给方来看,有一定的技术壁垒,行业整体处在一起做大蛋糕的阶段;从资本方看,投资界大热,值得持续关注。医疗机器人作为一个亿元级的细分市场,大势已现。

安全带拉伸附具

600kN微机屏显式液压万能试验机

空气弹簧压力疲劳测试机

海绵压力试验机

抽油杆拉力试验机

友情链接